7月2日至3日,南京工業(yè)大學“刀刻千年韻,‘智’生萬象新”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團奔赴連云港市海州區(qū),開展了一場深度文化尋根與創(chuàng)新探索之旅。實踐團不僅深入付學軍金屬版畫工作室,沉浸式體驗這一非遺技藝的魅力,更溯源當地文化根脈,專程探訪孔望山摩崖石刻,探尋石刻藝術與金屬版畫之間的歷史淵源與藝術共鳴,為非遺文化傳承注入青春視角與創(chuàng)新動能。
沉浸非遺:工作室里的千年技藝回響
在付學軍金屬版畫工作室,實踐團成員們瞬間被一件件閃耀著金屬光澤、刻畫精細入微的作品所震撼。非遺傳承人付學軍老師熱情地向師生們介紹了不同作品的材質特性與創(chuàng)作靈感。
其中,最為矚目的當屬耗時八年、與故宮博物院藏品1:1復刻的金屬版畫《清明上河圖》。這幅巨作以其無與倫比的細節(jié)刻畫和逼真的場景再現,生動展現了北宋汴京的繁華盛景,令在場師生深刻感受到金屬版畫技藝的極致精湛與永恒魅力。
溯源問道:孔望山石刻的技藝啟迪
為了更深刻地理解金屬版畫藝術的源頭活水與地域特色,實踐團專程前往連云港文化地標——孔望山摩崖石刻進行實地考察。
實踐團成員頂著烈日,近距離觀摩這些跨越千年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仔細揣摩其古樸雄渾的線條、生動傳神的造型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付學軍老師指出連云港地區(qū)深厚的石刻文化底蘊,特別是孔望山摩崖石刻的造型語言和雕刻技法,為現代金屬版畫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和堅實的歷史支撐。
學生們深受啟發(fā),熱烈討論著古代石刻的磅礴氣勢與金屬版畫的精雕細琢之間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傳承對話:兩代匠心的碰撞與展望
帶著從孔望山獲得的感悟,實踐團成員與付學軍(老一代傳承人)和王爍然(青年傳承人)兩位老師展開了深度訪談。付學軍老師從自身經歷出發(fā),深入探討了“現代科技如何賦能金屬版畫”、“新時代背景下非遺傳承的政策機遇與挑戰(zhàn)”等核心議題。他既強調了堅守傳統技藝“匠心”的重要性,也表達了對科技助力非遺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熱切期待。
青年傳承人王爍然老師則聚焦“當代青年傳承人的特質”和“數字時代下金屬版畫的創(chuàng)新展示與傳播”等話題,分享了年輕一代對非遺傳承的銳意思考與創(chuàng)新實踐,展現了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
匠心初探:指尖觸碰的溫度與難度
理論結合實踐是理解的深化。在工作室老師的指導下,實踐團成員們拿起刻刀,親身體驗金屬版畫制作的初步工序。從設計圖稿到小心翼翼地在金屬板上刻畫,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挑戰(zhàn)。
親自動手的過程,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傳統技藝傳承的艱辛與不易,更真切地感受到蘊含在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工匠精神與獨特藝術魅力。
共建未來:校地攜手注入傳承新活力
活動的壓軸環(huán)節(jié),實踐團正式為付學軍金屬版畫工作室授予“南京工業(yè)大學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銅牌。未來雙方將圍繞非遺文化研究傳承、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輸送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這一舉措旨在通過高校智力資源與非遺工作室實踐平臺的強強聯合,共同探索金屬版畫技藝在當代的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
未來,實踐團將繼續(xù)發(fā)揮橋梁作用,積極推動現代科技、設計理念與傳統非遺文化的深度融合,為金屬版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助力其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作者: 劉紫寒,施葉 學校:南京工業(yè)大學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