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寨下峽谷,尋憶紅軍小鎮(zhèn)
2025年7月2日,集美大學(xué)“同心筑夢”社會實踐隊走進泰寧寨下大峽谷與大田鄉(xiāng)紅軍小鎮(zhèn),開啟地質(zhì)探秘與紅色尋憶之旅。
踏入寨下大峽谷,實踐隊員們瞬間被大自然的地質(zhì)奇觀所震撼。“問天崖” 巖體表面溝壑交錯、孔洞密布,斑駁紋理如歲月鐫刻的密碼,承載著漫長地質(zhì)歷史的痕跡,隊員們仰頭凝視,試圖從巖壁的褶皺與凹陷中,讀懂地殼運動的古老故事。“金龜爬壁” 景觀尤為奇妙,受重力與風(fēng)化剝蝕雙重作用,崖壁上的巖塊沿節(jié)理、裂隙崩塌下錯,卻奇跡般保持直立,形似金龜奮力攀壁,獨特的張裂體形態(tài),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地質(zhì)力量塑造景觀的神奇魔力,紛紛圍繞其討論成因,驚嘆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
遠遠便聽見轟鳴水聲,循著聲音前行,“三線瀑”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這處瀑布的誕生,是地殼運動與流水共同書寫的奇妙篇章。曾經(jīng)劇烈的地殼運動,在山體間撕開一道裂隙,千萬年來,流淌的溪水順著裂隙不斷沖刷、打磨巖石,漸漸“雕刻”出高低錯落的巖坎。水流至此,順勢分成三股傾瀉而下,如同三條銀線垂落人間,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靈動的光芒。隊員們湊近巖壁,觸摸被水流侵蝕得光滑的巖面,聆聽水花飛濺的清脆聲響,沉浸式感受峽谷地貌形成的神奇過程,解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告別峽谷奇觀,實踐隊踏入大田鄉(xiāng)紅軍小鎮(zhèn),濃郁的紅色氣息與厚重的民俗文化交融撲面而來。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古老建筑外墻斑駁,革命歷史遺存與民俗印記靜靜佇立,無聲訴說往昔烽火歲月與鄉(xiāng)土傳承。
隊員們先被 “中央少年紅軍文旅小鎮(zhèn)” 標識吸引,沿著指示探訪紅軍橋,聆聽它從清代 “榕樹橋” 到因紅軍過往更名的故事,踏上橋面,仿佛能觸碰到當年紅軍休整、戰(zhàn)斗的歷史溫度 。漫步小鎮(zhèn),非遺文化蚯蚓燈、走馬燈、跳花燈的介紹,了解到它們從歷史深處走來,承載著民俗智慧,想象著節(jié)慶時燈影流轉(zhuǎn)、青少年唱跳祈福的熱鬧;打鐵技藝的展示,讓大家知曉手工鍛造的溫度,編草鞋、竹偶、竹編等傳統(tǒng)技藝,盡顯鄉(xiāng)土巧思,這些民俗文化如同紅色精神的底色,共同編織起小鎮(zhèn)記憶 。
走訪當?shù)乩先,隊員們在歷史與民俗交織中聆聽故事:既有紅軍戰(zhàn)斗的熱血過往,也有非遺傳承的溫暖堅守。在陳列舊物與史料的展館,銹跡武器、磨損行軍包旁,非遺物件也靜靜陳列,讓大家觸摸到熱血抗爭與文化傳承的雙重歷史脈絡(luò)。圍坐交流時,紅色精神與民俗傳承的信念,在青春心間交融扎根,讓紅色基因與鄉(xiāng)土文化,借由實踐尋訪,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
此次實踐,隊員們將地質(zhì)科普調(diào)研與紅色文化探尋深度融合,于峽谷間,耗費數(shù)小時,細細解碼自然奇觀的科學(xué)奧秘,不放過任何一處地質(zhì)細節(jié);在小鎮(zhèn)中,穿梭于街巷、展館,與老人傾心交談,汲取紅色精神的奮進養(yǎng)分。以青春腳步丈量山河、傳承精神,讓 “同心筑夢” 理念扎根實踐沃土,在一次次觀察、聆聽、思索中,綻放知行合一的別樣光彩 ,為青春歲月添上厚重且有意義的一筆,也讓隊員們更加明白,自然與人文的傳承,需要年輕一輩接力奮進 。
作者:朱文琪 劉偉琦 來源:大學(xué)生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