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浪潮奔涌的當下,“騰云駕物” 團隊埋首三年,啃下一塊塊硬骨頭,成功打磨出 “強路端路云協同物流轉運系統(tǒng)”。這套以路側主導、車端輔助為核心的解決方案,跳出傳統(tǒng)物流運輸高成本的老路,用 “路側云端大腦 + AMR輔助” 的創(chuàng)新路徑,為智能物流落地開出了一劑低成本、高可靠的良方。

路云協同技術普及路上,三道難關始終橫亙在前。傳統(tǒng)方案里,AMR等 “奢侈品” 傳感器,單臺機器人硬件成本就突破 2 萬元,成了大規(guī)模推廣的 “攔路虎”;車端與路側設備各成體系,數據像隔了道無形的墻,決策常常慢半拍;復雜場景下,小目標識別失誤率超 5%,一旦遇上突發(fā)狀況,后果不堪設想。
技術攻堅:三步蹚出 “路側主導” 新路子重構感知網:一開始想省點錢,拿工廠淘汰的攝像頭湊數,結果有線傳輸延遲高達 300 毫秒,無線信號在鋼結構車間里更是跳得像心電圖,數據時斷時續(xù)。硬件組的小伙子們急得嘴上起泡,帶著設備在悶熱的車間里蹲了 27 天,記了滿滿 3 個筆記本的信號衰減規(guī)律,連凌晨三點的設備溫度都標得清清楚楚。最終他們想出 “混搭” 招:無人機像巡邏兵似的盤旋全局,固定攝像頭死死盯著路口、彎道這些關鍵節(jié)點,無線設備靈活補位查漏。自研的信號中繼算法像個精明的調度員,把延遲壓到 50 毫秒以內,相當于眨個眼的工夫就完成數據傳輸。這套組合拳下來,70% 的攝像頭都省了,單臺機器人硬件成本砍了六成。自研電路系統(tǒng):給 “低成本” 裝上 “兼容齒輪”傳感器減配了,電路系統(tǒng)就得更 “聰明”?蓜傞_始調試時,不同廠商的通信芯片像鬧別扭的鄰居,頻點沖突不斷;電壓稍微波動,穩(wěn)壓電路就罷工,機器人和云的數據鏈路說斷就斷。電路組的同學們拆了 13 套市面上主流的電路模塊,元器件擺了滿滿一桌子,畫了 200 多張原理圖,對著示波器屏幕熬了無數個通宵,才把兼容性的脾氣摸透。最終搞出來的系統(tǒng)里,Sub1G 通信芯片像個精準的傳令兵,多層穩(wěn)壓電路則是穩(wěn)重的壓艙石。主控制電路居中協調,執(zhí)行電路保證指令分毫不差,信號接收電路的抗干擾能力比原來強了 3 倍。這套東西能頂 80% 高價傳感器的活兒,還能和 90% 以上的主流配件搭班子,“低成本” 總算從口號變成了摸得著的現實。創(chuàng)新算法框架:給系統(tǒng)裝上 “全局腦”解決了 “看得到”“傳得穩(wěn)”,還得讓系統(tǒng) “辨得準”。有次調試多視角圖像融合,算法愣是把 10 米外的行人當成了護欄,嚇得測試員趕緊停住了機器人。負責人白佳昊急得滿嘴起泡,帶著團隊在實驗室搭了個 1:1 的模擬場景,從晴天到暴雨,從行人到錐桶,一點點摳細節(jié),攢下 10 萬多個標注樣本,光硬盤就堆了半面墻。磨出來的 “PBEVformer 偽鳥瞰圖算法框架” 可不是吃素的:先把各路數據揉碎了分析,再用 CNN 卷積神經模型像篩沙子似的提取關鍵特征,最后再細細優(yōu)化。這么一折騰,識別失誤率降到了 0.01%;“期望式特征融合算法” 更神,讓單個傳感器的 “視野” 擴了 5 倍,織出一張無死角的視覺網。2024 年冬天大霧天測試,系統(tǒng)隔著 50 米就認出了路邊的錐桶,穩(wěn)穩(wěn)當當繞了過去。
從最初在車間蹲點記數據,到算法框架改了 37 版,“騰云駕物” 團隊用三年時間證明:智能交通的突破,既要敢想敢闖的巧勁,更要啃硬骨頭的韌勁。這套凝結著汗水的系統(tǒng),正悄悄給我們的物流圖景換著新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