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笔罴偈且粋進行社會實踐的好機會,為學生接觸社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在“三返家鄉(xiāng)”實踐活動中,我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實踐者,通過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用腳板丈量民情、鄉(xiāng)村振興調研、黨建教育進社區(qū),我深刻領悟到了新時代青年肩負的使命與擔當。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必須充分發(fā)揮吉大學子“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精神,在基層經受風雨,在實踐中磨礪成長,把青春力量融入時代發(fā)展的洪流。
牢記“百年初心”,以理論知識的“活水”滋潤學思踐悟的“心田”。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下鄉(xiāng)之前,我對黨的歷史認知僅僅停留在書本的理論層面,沒有深入發(fā)掘其中的底蘊和價值。返鄉(xiāng)的第一天晚上,村支書用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黨日活動,讓我們走近黨史,融入黨史。在宣講人的娓娓道來中,百年黨史徐徐鋪陳開來,一幕幕血與淚交織的歷史仿佛穿越了時間的長河,重現于我們眼前,每一個學子都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股無形的力量源源不斷涌入身體,那些匆匆離開的背影像是一顆顆流星滑過面前,卻使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百年黨史波瀾壯闊,百年理論歷久彌新,革命先輩的經驗與智慧需要我們繼承,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需要我們革新。我們必須從理論的“活水”中汲取思想精華,探索實踐之道,深刻領悟,認真鉆研,求知求索,精雕細琢,提高思維的敏銳度深刻度,在知之愈明中行之愈篤。
踩實“基層泥土”,讓“出高樓、進院壩”成為學生實踐的主旋律。下基層開展幫助鄉(xiāng)親,進入農田,入戶慰問老年人,是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關鍵一環(huán)。基層有大舞臺,一線是大熔爐,既要“身”入更要“心”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社會實踐取得有效成果,就必須走出舒適的高樓,走進群眾的院壩,與他們同坐一條板凳話家常、摸實情,這次“返家鄉(xiāng)”實踐活動就給我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作為鄉(xiāng)村振興調研組,我們需要研究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溪香醋和榜爺臘肉)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情況。我們走進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去到群眾意見集中的集鎮(zhèn),一戶一戶開展“敲門行動”了解真情實況,為后續(xù)課題深度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冷冰冰的文字和抽象的數據中得到的結果,往往與現實是脫軌的,我們只有腳下多沾一寸泥土,耳朵才能多聽一份實情。所以,必須要克服掉心里的不適應,深入尋常巷陌,親眼看,親自悟,緊盯“雞毛蒜皮”的小事和“盤根錯節(jié)”的雜事,將調查研究與現實民情有機結合起來,以創(chuàng)造實實在在的研究成果為目的,實現“以研資民”。